俞敏洪:聆听父亲 读懂自己的基因密码
2017-02-08 10:22作者:俞敏洪泉源:老俞闲话
《聆听父亲》是台湾小说家张大春回忆父亲和家族的散文。知道张大春,是由于阅读《我们这个时代的怕与爱》时内里有一篇对他的采访,采访中提到了他写的历史小说《大唐李白》,也提到了他回忆录式的散文《聆听父亲》。
这是一本写给他还没有出生的孩子的书,对自己孩子讲述父辈和祖上的故事,也讲述自己所处的台湾的生长变迁,是一部交织着已往和现在,面向未来讲述的家族故事。张大春应该和杨渡差未几同龄,杨渡的《一百年漂浮》,我前面介绍过,讲的是一家人在台湾五十年月到八十年月转型期斗争的故事。而张大春把眼光拉得更远,讲述了从祖上五代最先的门第。
由于张大春家的祖规家训是“诗书继世,忠实传家”,可以想见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,只管厥后张家祖业从诗书功名转为做生意繁华,但书香门第的功底还在,这也是厥后作育张大春这样人才的家族基因。20世纪中期的抗日战争息争放战争,造成了张家的流离失所,也酝酿了他们充满传奇色彩的履历。作者的讲述充满郁闷而深刻的文化乡愁,以文化溯源的方法来表达拯救文化凋敝的意图。
着实张大春是幸运的,他有一个可以追溯几代的家族,家族整体在“诗书和忠实”中生涯,厥后又得做生意之精妙,发财致富终成富家。由于叔伯等人皆有文化,又善于纪录,以是家族脉络和故事生涯完整。纵然遇到世事沧桑、流离失所,整个家族疏散两岸,大陆台湾脱离几十年,也终能家族团圆。《聆听父亲》只管写得有点繁杂而极重,但背后透露的,是张大春关于自己家族的自豪和自满。
像我们这样草根身世的人,怙恃斗大的字不熟悉几个,世代为农,忠实也许有一点,但诗书的边都没有摸到,更不必提为继了。原来的农村,不管是否有文化,也考究修个族谱,好让自己和古代本姓的名人沾点边。但文化大革命破四旧,一把火炬族谱给烧了,最后连自己的来由和泉源都搞不清晰了。
前年,突然有族人说找到了原来的族谱,要重修一下,外地一些同姓人找到北京,大意就是修族谱要钱,现在我是俞氏家族中较量兴旺的,无论怎样要支持一下,也是俞家的庆幸等等。我心里想,为什么不直接找俞正声呢?人家也姓俞,比我旺了不知几多倍了。虽然最后我照旧把钱出了。修完后把族谱寄过来,翻看半天,祖宗几代都是农民,和俞正声那里半毛钱关系都没有,想攀援都不可。到我这里,算是半个文化人半个商人,凭证我母亲的说法,是茅草丛里出了一棵笋云云。
但通俗人也有通俗人的情绪,也许币游国际情绪不像张大春在《聆听父亲》中表达的那么文雅和曲折,但更靠近于真实的血肉。在我和父亲之间没有诗书的应和,但对抓鱼摸虾、插秧割稻、挑粪除草等也有鲜活的影象;尚有父亲带着我走十里地去城里闲逛,带着我从小学习锯子刨子等手艺(父亲是木匠),和我一起煮着亲手抓的螃蟹,对饮家酿的米酒。这些事情,点点滴滴铸就了我现在的个性和情怀。怙恃由于没有文化不认字所吃的苦让我感同身受?梢运得挥形幕拟锸压赜谖幕淖鹬兀ü赜谑蹲秩说淖鹬兀,促成了我关于知识的追求和一直到今天的孜孜不倦。
也许家族是否“诗书为继”并不是要害,最要害的照旧要有“忠实传家”的怙恃。我的怙恃把忠实的品质和关于诗书的尊重传给了我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我也是在聆听父亲的历程中,一直生长起来的。现在,当我有时给孩子们讲祖辈在农村的故事和我自己生长的故事时,孩子们真的会说:“你可不可以不要再说那些老家的事了,听起来很烦呐——走开啦!”可是,我信托等他们长到我这样老的时间,就会知道这些故事的弥足珍贵和蕴含其中的基因密码了。